标题: 6月15~16日张良庙+凤县+消灾寺+大散关2日游 [打印本页]
作者: 侠客[海哥] 时间: 2010-6-2 14:28 标题: 6月15~16日张良庙+凤县+消灾寺+大散关2日游
本活动中,张良庙门票30元;大散关门票40元;两者年票均免费.没有年票者自备照片一张,现场办理.消灾寺为免费景点.
活动安排D1:早上出发经西宝高速,翻秦岭到凤县,休息半个小时,然后起程去张良庙,然后下午预计4点返回到凤县,游玩月亮弯生态公园,晚上看夜景和喷泉表演;D2:早饭后返回,游玩消灾寺,最后去古大散关.住宿统一安排宾馆标准间,吃饭自理.
一.具体安排:
时间:6月15日早7:00集合出发.
地点:南门外城堡大酒店门口.
费用:车费120~150元/人.小孩一律占座位,费用相同.
住宿安排宾馆标准间,预计120元/间[2人].
第二天早饭统一安排10元/人.
名额:限额49人.
报名电话:88059690或者15934888203.报名时间:8:00~~22:00.名单以下帖公布的为准.
二.注意事项:
1:活动为自发性组织,AA制活动,不了解活动性质者请勿参加.活动存在一定风险,如有意外责任自负;
2:带上足够的水和食物以及外出游玩的生活必需品,参加者请注意环保;
3:活动中要听从安排,发扬团队协作精神,擅自行动,所造成的后果自负;
4:如因外力原因取消活动,将发帖告知并电话通知;
5:已报名人员如因事不能参加活动者,请及时电话取消.出行前日下午2点以后不再接受退出报名,报名不来者请自觉补交车费.
三.新人参加活动,请先了解活动需知http://www.xazzly.com/thread-5632-1-1.html以及网站介绍http://www.xazzly.com/thread-4307-1-1.html
作者: 侠客[海哥] 时间: 2010-6-2 16:30
按报名顺序安排座位:
花魂6人.健康快乐5人.无盐宝贝2人.冷玉宝儿2人.小蚂蚁3人.
星2人.午后漫步3人.长安客2人.悠然2人.喜相逢2人.常娥3人.
果然2人.英子1人.董婧2人.云随梦走2人.老鹰2人.合计41人.
作者: 侠客[海哥] 时间: 2010-6-2 16:32
张良庙值得一去,届时安排有讲解.
汉张留侯词(张良庙)坐落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,南距汉中101公里,北邻凤州76公里,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。川陕公路横越门首,交通较为方便。2006年05月25日,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,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。
张良庙又叫留侯祠,是陕西省第一批核定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,位于留坝县西北17公里处的庙台子。庙台子是山中的一片小谷地,北倚紫关岭,西北靠紫柏山.庙的前后各有两条小河,并在庙东南500 米处汇成紫柏河。
张良,字子房,汉初大臣。据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载,张良生于城父(今安徽亳州东南),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、宣惠王等大臣。秦灭韩后,他图谋恢复韩国,结交刺客,在博浪沙(今河南原阳东南)狙击秦始皇未果.传说他逃亡至下邳(今江苏睢宁北)时,遇黄石公老人,并得《太公兵法》.秦末农民战争中,聚众归刘邦,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,任韩司徒。项羽杀韩王后,他复归刘邦,为其出谋划策。楚汉战争期间,提出不立六国后代,联结楚将英布、韩信和秦将彭越,最后歼灭秦军。汉朝建立后,他被分封到江苏留城,是为留侯。张良与萧何、韩信为“汉初三杰”,刘邦曾称他“运筹策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外”。
刘邦即位不久,先后杀掉韩信等有功之臣,张良急流勇退,来到紫经山隐身修行,后人称此地为“辟谷”。
据说,最早的张良庙是由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,历经1700年,原址已无从考察.庙台子张良庙是明、清建筑,6大院,有房舍150余间,占地14200 平方米,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。
来到山前,青砖砌成为山门,可见上方横刻“汉张留侯视”5个朱红大字,大门左右刻着一副对联:
博浪一声震天地,
圮桥三进升云霞。
上联指他在博浪沙派人刺杀秦始皇一事,下联指他在圮桥求教黄石公一事.庙门右侧竖一石碑,上旋“紫柏山汉张良留侯辟谷处”。
紫柏山
入山门,便踏上一木桥,名曰“进履桥”,取张良在圮桥为黄石公捡鞋穿鞋一事。桥上有栏杆和靠椅,桥下流水潺潺。越过木桥,便是高大的保安观,入门后,左右有钟、鼓楼,院中央几立着“灵霄殿”,但见八角飞檐,琉璃瓦饰顶,彩绘拱斗屋檐,颇为壮观。殿侧分列“三清殿”、“三官殿”、“三法殿”等配殿。
从殿侧北面经过庭,便进入大殿所在院落。大殿雄伟庄严,上县“明哲风高”、 “帝王之师”,殿门有对联:“毕生彪炳功勋启自授书始;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。”殿内原有张良塑像,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,现有歌颂德条幅多幅。大殿前有拜殿,左右厢房对称而立。院内清幽、古雅。殿堂门楣遍布称颂的匾额,如 “急流勇退”、“机谏得宜”、“智勇深沉”.殿堂立柱饰有众多对联,如:“秦世无双国士;汉廷第一名臣,“富贵不淫,有儒者气;淡泊明志,作平地神”。
院内还有冯玉祥将军所立的石碑:“豪杰今安在,看青山不老,紫柏长存,想那志士名臣,千载空余凭吊处;神仙古来稀,设黄石重逢,赤松再遇,得此洞天福地,一生愿作消遥游。”
从大殿右侧过西面的“方丈院”,便是“南花园”。园内有水池,池中立有六角“辟谷亭”,靠北为“五云楼”。大殿左侧向东为“北花园”。园中古树林立、鲜花放香,园内西北有一六角亭,名曰“拜石亭”,取张良拜黄石山为师之意。亭内嵌有明隆庆五年(公元1571年)作的《怀山歌》石碑一方。这是明代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赵员吉所立。当年他因不满朝廷争权夺利,辞官返蜀,途经此地,感怀作诗。后来文人志士来此,多有和诗留于后世。花园四周为游廊,廊壁布满彩画和碑石。
授书楼
从北花园西南出去,地势升高,游客登上层层石阶,可见阶旁的摩崖石刻,石刻上留有明代赵文渊、清代林则徐,以及后来冯玉祥、杨虎城将军的诗文。登上山顶,就是紫柏山的中峰。山顶上的亭子叫“授书楼”,取黄石山向张良授书之意.这座重檐飞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阳玉砌筑而成,高离地面100米,显得高雅别致。登楼远眺,峰峦起伏,林海苍茫。
张良庙依山傍水,四季风景如画,张良庙建筑众多,古朴黄雅,其中匾额对联、文字兔词多有佳句。庙中碑石、摩崖近百块,各种书法,流派纷呈。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条件,四季游人不断。
2006年05月25日,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,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。
留坝县重点宗教活动场所文字资料
张良庙。张良庙又名“汉张留侯祠”,坐落在秦岭南麓的紫柏山下,距留坝县城15公里,南至汉中市90余公里。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晚年曾在留坝县紫柏山中跟随赤松子隐居修道。东汉末年,道教第三代天师“汉中王张鲁”为纪念其十世先祖张良在紫柏山中隐居而修建此庙。
整个张良庙处在五山环抱,二水夹流之间,松柏四季常青,碧水萦绕。自古以来,香客游客云集,名人学士“过必登,登必览,徘徊数日,不忍离去”。张良庙最高建筑“授书楼”高耸入云,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,隐没于云海雾涛之中,彷佛置身于仙境一般。张良庙的古建筑群规模宏大,雕梁画栋,飞檐斗拱,技艺精巧,布局奇特,匠心独运,古韵依旧;殿、堂、廊、亭、阁、舍错落有致,庙宇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,交相辉映。院中,泉水竹影鸟鸣,声色成趣;古柏劲松千姿百态,奇花异草浓郁清香,碑石字画各具妙处,石径岩梯千回百转;神仙典故意境深邃;游观大小九个院落,院院风貌各异,身临其境,如坠神仙境地。香烟云雾缭绕中似有仙踪可觅。古往今来,名人雅士皆醉心于此,对张良的惊叹和敬仰难计其祥。
张良庙常年云雾缭绕,青山绿水。宛若人间仙境,有“柴关岭雾气腾腾,张良庙赛过北京”之说。张良庙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陕南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和古建筑群。现占地面积4.2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1.42万平方米。有殿、堂、阁、舍、亭、廊、榭等大小九个院落,共有房156间,珍贵摩崖石刻51块,碑题39石,古楹联40副,锦匾36张,以及诸多字画,如此丰富的道教与人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。其中,有明朝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、清朝兵部尚书于成龙、著名书画家王世锳、王世镗、民国于右任、冯玉祥、何应钦等的书画作品。更有奇物,庙院内独有的拐拐竹可谓世界罕见。此竹主干近根部多有数节弯曲,离地三、五尽后便呈常态。倘将此幼竹移栽他处,即如普通一般,再不弯曲。“梅兰竹菊”被称为四君子,而竹尤以宁折不弯的气节被世人所崇拜,但是,张良庙内的竹子就是拐弯的,近些年来,多位植物学家进行专门研究,亦无法解答。
张良庙主要殿堂和古迹有:火神楼、川祖楼、牌楼、进履桥、大山门、灵官殿、东华殿、三清殿、三官殿、三法殿、娘娘殿、药王殿、二山门、拜殿、张良殿、北花园、上官厅、拜石亭、回云亭、云梯、草亭、授书楼、第三洞天山洞、石鱼、竹林(世界罕见拐柺竹)、五云楼、南花园、梭落神树、方丈院、老人院、斋堂院。
根据张良庙现存碑文记载,张良庙是全国道教普天十大洞天之三“西城太玄极真洞天”,又是陕西省道教三大丛林之一。盛于唐宋,而极于明,在明朝晚期从张良老庙移至山下。清朝康熙36年,兵部尚书于成龙奉旨出京,初过紫柏山时,见留侯祠由主持道人看守香火,心中甚喜。返京再过张良庙见道人换成了僧人,张良圣像换成了释迦牟尼像。访其故,知是僧人强占道庙,于成龙盛怒之下将和尚赶跑,遂请道人潘一良看守香火,并亲书“相国神仙”四字匾。当时,只有张良大殿一座,由于潘一良徒子徒孙的苦心经营,扩建了二山门及南北寮房、客堂等20余间。道光年间,张良庙当地“土恶”霸占庙产,主持道人陈永宁、易元棉无奈,赴八仙庵请来八仙庵知客任永真接管张良庙。
任永真从清道光十九年(1839)到张良庙,经过六年的诉讼,收回了庙产,又经过十五年的集资化缘,兴建庙宇,将张良庙辟为十方丛林。从清道光年间到民国年间张良庙连续五次开坛放戒,成为全国影响较大的十方丛林。咸丰十一年(1861)张良庙接管勉县武侯祠、墓及马公祠,三处合一作为下院,并拿出七百两黄金用于武侯祠、墓的修建,由汉张留侯祠主持香火。
乾隆元年(1736)汉张留侯祠设留河书院。民国十八年汉张留侯祠兴办“留侯铁厂”。 民国三十年张良庙主持马含真组建“国际旅行社”,德、美、日、英、法、俄诸国派旅游团来张良庙游览观光。民国三十一年秋末张良庙主持马含真倡导设立留侯小学,民国三十三年八月张良庙主持马含真倡导设立留侯中学,学校师生经费由祠庙支付。解放初,张良庙尚有30余名道众,1982年张良庙最后一位老道长姚圆顺去世,张良庙道教活动中断。1997年张良庙文物管理所邀请全真龙门派弟子章明潭进住庙内看管香火,2003年章明潭道长陆续收了刘至堃等十几名出家弟子,2007年刘至堃毕业于北京道教学院。2008年4月,张良庙被留坝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为道教活动固定处所,庙内由刘至堃道长出任住持和张良庙管理委员会主任。
作者: 侠客[海哥] 时间: 2010-6-2 16:43
凤县消灾寺风景区位于豆积山上。距宝鸡市90公里,县城双石铺11公里,宝成铁路,川陕公路穿境而过,交通便利。该地处亚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上,属半湿润山地气候,昼夜温差大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山清水秀,气候宜人,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。豆积山位于嘉陵江北岸,与天水麦积山互为姊妹山。山东有猴儿石,山腰有支锅石,张果老洞,山顶有消灾寺等景点,古时即为凤州著名名胜区。近年来,潘须龙为该景区投资1500万元打造凤县旅游热点,景区面貌焕然一新。
贞观775年安禄山事变迫使唐玄宗李隆基迁都。当路过古凤州时已黄昏。夕阳之下来到北门外嘉陵江畔,晚霞染红了半面天,唐王朝北仰望豆积山。顾名思义豆儿石堆积成山,与麦积山齐名。那高入云端的萧台寺胜似蓬莱仙阁。唐王情不自禁地赞叹到:“妙哉,天下奇观!”一路惊恐及浑身的疲惫抛至九霄云外。忙觅客栈安排御车歇息。一行数人趟过嘉陵江气喘吁吁地攀上萧台寺。刚到山门,便有一须眉老僧迎上来双膝跪倒双手合十行大礼:“南无阿弥陀佛,我主驾到,有失远迎。”唐王躬身搀扶起老僧道:“出家人不必行此大礼,平身,平身。”老僧见来客一个个风尘仆仆。疲乏不堪,热情地迎进门围坐于一张八仙桌四周,合十道:“我主是否需要用膳?”唐明皇道:“朕腹中饥饿,需要用膳。”老僧道:“贫僧这就为我主准备斋饭。”施礼后离去。这时从屋外走进一老一少,端来一盘白馍,一盘素菜,一盆玉米稀粥。双手合十,三拜之后化一缕轻烟飘下山去。至山脚东北方向父子峪沟口变为一大一小两只石猴,背靠背站立。老猴火眼金睛盯住通往仙山的路口,小猴全神贯注遥望嘉陵江畔凤州古城。唐王居高临下俯视脱口而出:“忠心护驾,用心良苦!”于是封二石猴为护驾王。
投宿禅寺,僧王情投意合。唐王向老僧表白欲迁都至成都。老僧摇头劝道:“我主不必迁都,还是返回京城去吧,江山不会丢的。”唐王反驳道:“如今安禄山已在洛阳称王,今又逼近潼关,那些蛮人骑马三日便可攻进长安,难道让朕做瓮中之鳖?”老僧落地有声地回复道:“不必多虑,我主有救星。”唐王让他指点一二,老僧伸出右手中指在桌面上书了一个“郭”字。唐王茅塞顿开:“‘郭’乃郭子仪也,当朝大将镇守兴平。”立即挥动御笔书写圣旨,五百里加急快报,选择日行千里的枣马战骑,委派武艺超群的骑士夜以继日赶往兴平。次日凌晨郭子仪接圣旨,被封为平息安禄山事变大元帅,报效国家的时机到了。熟读孙子兵法的元帅精心策划,亲率精兵良将,当天便赶到潼关,解马去甲,吃饱喝足养精蓄锐,埋伏于潼关黑虎崖下,出寨必经之悬崖密林,深涧险壑之处。
安禄山以为唐玄宗仓惶西逃,大功告成。穿黄袍戴皇冠的时间到了,和将士一起开怀畅饮庆功酒,个个酩酊大醉。第二天清晨,锣鼓喧天,战旗招展出了营寨,一头钻进天罗地网,郭元帅亲手砍下叛匪安禄山之首级装进木匣,蛮兵吓的屁滚尿流,顽抗的丢头断腿血流成河,明智的缴了兵器举手投降,一起历史上罕见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了。
郭元帅带着安禄山的首级赶到萧台寺,唐王握住爱将的双手热泪盈眶。将士僧徒三呼:“我主万岁!万岁!万万岁!”唐王即兴吟诗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,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“萧台寺高僧为朕消灾免难,萧台寺是消灾的圣地。于是挥动御笔,取“萧”之偕音“消”,改“台”为“灾”,把“萧台寺”更名为“消灾寺”。老僧道:“我主既消了灾,要还愿的。”唐王点头后请教:“何日还愿为宜?”老僧道:“正月初九前来还愿为宜。”
来年上九古会唐王率数千人专程登门还愿,焚香华裱,以重金为礼资助修缮扩建禅寺。从此消灾寺晨钟声传千里。每逢庙会敬佛的修心的,求官求财求子的、消灾免难许愿还愿的络绎不绝,香火旺盛,驰名西北,消灾祈福,净化心灵的文化流传千年。消灾寺从古至今为我国唯一一座消灾寺院
作者: 侠客[海哥] 时间: 2010-6-2 16:46
消灾寺简介:
古风州(50年前凤县县址)位于秦岭腹地,嘉陵江安河交汇三角洲,凤县县境内的中心地段。距宝鸡市90公里,县城双石铺ll公里,宝成铁路,川陕公路穿境而过,交通使利。古凤州地处亚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上,属半湿润山地气候,海拔905米至2739米之间,垂直带分布明显。昼夜温差大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山清水秀,气候宜人,是避暑休闲的好所在。古凤州,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,在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,先后更名为梁泉县、河池郡、南岐州、风州。明洪武七年(1374年)降州为县,截至1951年6月,县城搬往双石铺之前,一直为凤县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豆积山位于古凤州城嘉陵江北岸,因系硕石沉积而成,形若豆类摞积,故名豆积山,与天水麦积山互为姊妹山。山东优猴儿石,山腰有支锅石,张果老洞,山顶有消灾寺等景点,古时即为凤州著名名胜区。
张果老洞建于豆积山腰的绝壁峭岩间,甚为奇险。相传,唐代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曾于此凿石成窟从事修炼。唐后,人们在原窟建庙,名张果老,内有观音、十八罗汉及张果老塑像,并修铁棋亭一座,存铁棋子32枚,“铁棋仙迹”及威风八景之一。
消灾寺位于豆积山顶,明代在此建寺院,先名“萧台寺”,后改为消灾寺。旧时庙内有铁钟一口,寺僧每天晨击钟敬佛,钟声悠扬,覆盖整个凤州城,旅人皆以钟声为启程行路的讯号。“萧寺晨钟”为凤县八景之一。消灾寺于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破坏,近年来,凤州村民集资重建,建有大殿、僧房,并塑神像,雕梁画栋,尉为壮观,是人们登高旅游的好去处。
从凤县坐走凤州的的车,30分就到了。
关于消灾寺的传说:
消灾寺位于古凤州豆积山顶古柏覆盖的悬崖石窟中,雄伟壮观、耀眼夺目。单凭消灾寺”三个字,顾名思义,就给人们带来平安祝福和美好的依托。常言道,山不在高低,庙不在大小,有神则灵。传说此寺佛祖十分灵验,每逢农历正月初九庙会,游人云集、香客不断、上山给佛祖叩头,求个岁岁平安,吉祥如意。可论起消灾寺的来历,却知者甚少。
相传两千多年前,楚汉相争,霸王项羽自持强悍,背信弃义,拥兵据首咸阳、贬刘邦为“汉中王”。刘邦出于无奈,自咸阳起程前往汉中,一路之上忧心重重,大为不快。途径凤州,忽报,有一僧人求见,刘邦一怔,传话有请。少时,见一老僧鹤发童颜,慈眉善眼,来到刘邦面前,双手合拢,口称“阿弥陀佛、善哉善哉、贫僧参见大王。”刘邦言道:高僧要见寡人,有何教诲?老僧答道,贫僧栖身北山小庙,久闻大王圣明,今经此地,故来送行。观大王气度非凡,日后必得善果。今虽有难,自有高人相助。汉中乃藏龙卧虎之地,大王尽可前往,不必忧虑,凡事自有天定,大王一路保重,贫僧告辞。言毕,拂袖而去。后来,刘邦退守汉中,屯兵养马,大兴农桑,拜韩信为元帅,张良为军师。五年后,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,灭楚霸,平四海,一统天下,想起当年凤州遇僧人一事,降旨丞相萧和,前往凤州寻访高僧。萧和来到凤州,四处差人查访,方圆百里,并无高僧足迹。凤州北山更无小庙,萧和深感奇异,连连称道:“神人、神人也!莫非是佛祖显灵?”即差人在凤州北山(豆积山顶)险要地段修建一庙,因此庙乃萧和所建,故取名“萧斋寺”,从此香火不断。
大唐中叶,山东节度使安禄山兴兵叛乱,叛军兵临潼关,唐玄宗李隆基仓惶逃往四川。途径凤州,闻听萧斋寺神圣十分灵验,即带领随从数人,步行上山,进香叩头,对佛祖许愿“祈求佛祖保佑,大唐江山永固,早日平息叛贼,回京之时定为佛祖翻修庙宇,重塑金身。”不久,安禄山叛乱平息,唐玄宗起驾回长安,人马行至凤州,遥望豆积山,赞叹不绝!深感萧斋寺名不虚传,佛祖灵验,数月内叛乱平息,免去我大唐一场灾难。当即传旨安下行营,斋戒三日上山还愿。第四日清晨,唐玄宗沐浴更衣,披红插花,侍从百人出凤州城北门,跨越嘉陵江,上山还愿。道路两旁,护卫层层,旌旗招展,刀枪如林。嘉陵江畔看热闹的人数以万计、人山人海、冠带飘扬、车水马龙、拥挤不透。礼炮声声惊天动地,鼓声齐鸣响彻云霄。唐玄宗一行缓步上山,将近午时,到达山顶萧斋寺。少歇片刻,净手进香,叩头礼拜,口中念道:“多谢佛祖显灵,保佑我大唐免去一场灾难。”拜佛一毕,传旨凤州地方官,即日起,翻修萧斋寺,重裱佛祖身,唐玄宗当场御笔亲点,将“萧斋寺”,更名为“消灾寺”。从此香火更加旺盛,远近闻名,延续至今。
作者: 侠客[海哥] 时间: 2010-6-2 16:49
大散关文化博览馆
关中四关之一,异常险要,自古为“川陕咽喉”,兵家必争之地。楚汉相争时韩信“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”就从这里经过;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。
楼船夜雪瓜洲渡
铁马秋风大散关
金戈铁马,横刀于关隘之前;策马扬鞭,驰骋于沙场之上。那古战场的万里奔袭,那大将军的运筹帷幄,那心怀天下的骁勇之战,如今在哪里还能体会,就在渭滨区南边的大散关!
大散关北连渭河支流,南通嘉陵江上源。散关当山川之会,因其扼西南、西北交通要道,亦称崤谷,自古为“川陕咽喉”,关控陡绝,战略地位非常重要。正如《史记》所载:“北不得无以启梁益,南不得无以固关中”,因而,这里也就成为历代兵家看重和必争之地。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有 70余次。公元前 206年,汉王刘邦采取韩信之说,“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”,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,经由此关;东汉建武二年(公元 26年),延岑引兵进入散关至陈仓;汉献帝建安二十年(公元 215年),曹操攻张鲁,自陈仓过散关;蜀汉后主建兴六年 (公元 228年 ),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;南宋初年,金兀术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将吴玠反复拉锯于此。这些战争的发生,无不表明大散关在军事上的重要。
据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,授《道德经》一卷;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《晨上大散关》的诗;唐代王勃、王维、岑参、杜甫、李商隐等,特别是宋代陆游、苏东坡有关大散关的诗最多,当年陆游游览时,曾留下了“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”的千古绝唱。如今伫立关址,纵目远眺,但见群山叠嶂,古木蓊郁,两侧的山峰如卧牛,如奔马,又像密不透风的天然屏障。大散岭下,清姜河激湍奔流,自然风光特别优美。
大散关遗址从益门故道口至大散岭,绵延达 20公里。 1996年,经市区政府和神农镇二里关村共同努力,投资 80余万元开发建设大散关,整修山门一座,恢复古栈道,建敌楼一座。 2008年招商引资 700万元,对大散关进行了改造和扩建,修建了营寨式山门、游客服务中心、大宋食府、陆游塑像、博览馆、上山步道、敌楼、烽火台、斯飞阁、龙井等设施,形成了七大展区,即大宋石雕文化展区、老子道德文化展区、大散关历史文化展区、关公财神文化展区、古战场抗金大捷展区、观音阁佛教文化展区、斯飞阁文化展区,丰富了大散关的文化内涵,使大散关再现往日雄姿。 2009年,渭滨区在散关成功举办了首届古大散关文化节,新颖的“开关”仪式不仅获得了镇关之宝“关印”,还打开了游人通往雄奇大散关、了解古散关的文化历史之门。
作者: 侠客[海哥] 时间: 2010-6-2 16:58
凤县夜景,就不用说了,上次回来大家发的照片确实不少,可以参考一下.
作者: 侠客[海哥] 时间: 2010-6-10 23:22
换大车,最后9个名额!
作者: 侠客[海哥] 时间: 2010-6-12 16:09
最后3个名额!
欢迎光临 西安自助旅游网 (http://xazzly.com/) |
Powered by Discuz! 7.2 |